一、吕不韦的故事
1、异人又惊又喜地说:“那是我求之不得的好事,真有那一天,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2、这个“无数”是什么意思呢?迄今为止,专家学者们的理解是这样的,顺着前面农业利润十倍,商业利润百倍的话往上走,增加到一千倍一万倍,一直大到不可计量。看得出来,这是无限乐观的利润期待。然而,“无数”,还可以有另一种读法,就是将“数”作为动词读为“计数”,理解为无法计算,难以预测。如果这样读的话,吕不韦父亲所回答的“无数”就是一种对于高风险投资的谨慎评估。那么,这两种解释,究竟哪一个更符合吕不韦父子当时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和决策的心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新审定,一起来作合理的判断。
3、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出生,此时68岁。
4、吕不韦本是赵国一商人,巧遇秦国王族人在赵国的质子赢异人,认为“奇货可居”。
5、其这个活动实际上成了一次政治、文化的宣传造势,经过炒作,不仅使这部书誉满天下,同时也使吕不韦的个人家喻户晓,造就了一个既有政治才能、又有文化素养,做事认真诚信,国家可以赖以兴盛的光辉形象,使天下归心。
6、赵国又想杀异人的妻子和儿子政,以异人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
7、千金悬赏改动《吕氏春秋》一字的举动,几千年来一直被人误解,称此举是吕不韦为了表明此书的精湛。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十分准确,其中吕不韦也有为《吕氏春秋》这本书炒作、宣传的成分,是在为自己的作品做广告。两千年前,吕不韦就有广告效应的思想意识,真是够超前的。
8、秦庄襄王非常感激吕不韦拥立之恩,拜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并把河南洛阳一代的12个县作为封地,以10万户的租税作为俸禄?秦庄襄王去世后,太子嬴政即位?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嬴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这时的吕不韦权势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称号,这是当时的帝王对宰相重臣的最高称谓?他食封大邑万户,还拥有上万名家僮,财富巨万?
9、子楚即位,是为庄襄王。新君没有食言,登基后颁布的第一道命令,就是专为吕不韦而发的:“以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以蓝田(今陕西蓝田县西)十二个县为食邑。”(后改为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10、吕不韦认为嬴异人奇货可居,就把他当作了商品来投资,以期他日异人为王,即可获利无数。吕不韦不仅出资照顾异人,并且加以栽培,还为异人到秦国东奔西走,争取安国君宠妃华阳夫人的欢心,使得异人认华阳夫人为母妃,凭借着华阳夫人得宠,被封为了嗣子。安国君死后异人便继承了王位,成为秦庄襄王。
11、(寓言故事)掩耳盗铃的故事和观点解读
12、《吕氏春秋》赞同儒家提倡的“君臣之义”,它举了两桩史实来说明这一道理。其一:
13、在周围环境的熏陶下,吕不韦练就了一副精明的头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游刃有余。他继承父业,以经商为生,奔走于濮阳与邯郸、阳翟(韩国城市,在今河南禹县)之间,成为“家累千金”的大富商。
14、秦相吕不韦叫门客著《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出布告,称有能增减一字的,就赏千金。
15、秦庄襄王(子楚异人)公元前281年出生,此时24岁。
16、烧冷灶雪中送炭都是知道,这是一个成本低回报高的项目,相当于风投里面的天使轮、种子轮。
17、这时,豫让的一个好朋友见他如此残害自己,就问他:“你怎么想出这样的主意?”豫让回答:“我要替智伯报仇。”“可是,”这位朋友说,“你这样办简直是白受罪,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你的精神固然可嘉,却极不明智!”这位朋友继续劝道:“以你的才能去投奔赵襄子,赵襄子必定会重用你。到那时,你再采取办法杀死他,不是便当得多么?”
18、吕不韦的父亲回答这个问题时只有两个字:“无数?”
19、吕不韦于是拿出500金送给异人,作为日常生活和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500金买珍奇玩物,自己带着去秦国游说?到秦国后,他计划用重金贿赂安国君左右的亲信,把异人赎回秦国?
20、实事求是地讲,吕不韦组织编著的《吕氏春秋》不失为一部名著,是一个思维缜密、一石多鸟的重大文化举措,是他执政期间做的一件文化大事。《吕氏春秋》既是吕不韦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二、吕不韦的故事一字千金
1、吕不韦镇定的说:“父亲我在街上遇到一个人,他是秦国的公子,虽然现如今在赵国做人质,但在我看来他是有希望继承王位成为秦王的。种地,贩卖珠宝玉器都不及这笔买卖利润可观,商人的地位也不如王公贵族们高,赵国的国力也不如秦国强盛,我决定做这笔买卖,将这位秦国公子立为秦王,这样我不仅可以获得无数的金银珠宝,更能一跃成为秦国重臣,再也不会因为商人低微的身份被那些王公贵族们瞧不起了。”
2、重要的是战争风险太大,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万一战争失利,结果会适得其反。有人说:我们知道孔子的学问很好,那是因为他写了部叫《春秋》的书;孙武能当上吴国的大将,是因为吴王看了他写的《孙子兵法》。我们为什么不能写部书,既能扬名当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3、异人说:“如果能实现你说的计划,我愿意分割秦国与你共享。”
4、吕不韦是濮阳历史上最富有的人,是开拓“国际贸易”第一人。
5、吕不韦得知子楚的身份之后心想:“此奇货可居!”。因此吕不韦特地到赵国的都城邯郸拜访子楚,见面就说:“我要光大你的门庭”(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笑:“您歇歇,先把自己的门庭光大一下儿吧”(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正色到:“我的门庭要等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说你等等,我有点儿转不过来,来wan么家细聊聊。
6、投入不高,但是一旦成了就是千百倍赚回来。
7、《吕不韦列传》记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在《秦始皇本纪》里,我们又看到这样的记录:“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
8、有所选择的杂家之言
9、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孟尝君号称战国“四公子”,他们都以礼贤下士、豢养众多食客而著称于世。吕不韦任秦相后,意识到秦国虽然强盛,但多的是武士,文士却奇缺,所以与东方诸侯国相比,有不如的地方。他遂广招宾客,又仿效当时著书立说的风气,让他们编撰了20多万字的《吕氏春秋》。《史记》中的这些记载,使我们对《吕氏春秋》成书的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不过,有必要补充两点:
10、那么来到了公元前267年,秦国的太子去世了,根据规则,秦昭王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被立为太子,这个安国君妃嫔众多,儿子有二十多个。众多妃嫔中,安国君独宠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一直未能生子。
11、如果说,吕不韦执政时期秦国在军事上赢得的胜利,是借助了以往几十年筑下的基础,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应归功于秦军将士的英勇善战,那么,在这同时,秦国在文治方面取得的成就,就紧紧地与吕不韦联系在一起了。吕不韦给秦国的思想文化,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写下了一段辉煌的篇章。可以说,假如没有吕不韦,秦国历史上就极有可能会缺少这么光彩的一页。
12、历史上的吕不韦,曾在19岁的时候迎娶了邯郸城第二首富穆隘之女为妻,得其嫁妆十万刀币作为行商起点。历史上吕不韦有一妻一妾,为穆氏、赵氏,虽然吕不韦仅有一妻一妾,但两位夫人的真实姓名早已失载。
13、吕不韦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私欲的无限膨胀促使他产生了“握得金龟钓江山”的冒险念头。我们知道,古代商人的地位是比较低的,“重农抑商”是当时很普遍,而且很主流的治国理念。吕不韦何尝不知道这些呢?在邯郸,他凭着自己富可敌国的财富,以及高超的手段,得到了年轻貌美的赵姬。他打赵姬的主意,把赵姬也当做“奇货”囤积起来,想培养她成为他政治上的一个重要筹码。
14、吕不韦心中自然一清二楚:这不过是多年前自己在邯郸所作投资的回报而已。
15、陽翟有个大商人吕不韦去邯郸,见到嬴异人,说:“这是可以屯积起来卖好价钱的奇货呀!”
16、原本是战国时期卫国的一位商人,虽然在战国时期,当时的商业并不是很发达,囿于社会的经济、交通、通讯等原因,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商业圈。在重农抑商的封建社会,商业是被抑制的。无恒产者无恒心,流动性大的商人也是被各国所排斥的。而论商业,秦国其实也不及煮海为盐的齐国和楚国,再加之当时各国的货币、度量衡都不是一个标准,以物换物的贸易方式极大限制了商业的发展。因此,秦国的强大并非是发展经济而来,应该是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国力才逐渐强大起来。
17、一字千金典故的主人公是吕不韦,吕不韦为了更好的完善《吕氏春秋》,贴出公布:谁要能改动《吕氏春秋》一个字就奖励千金。吕不韦作为商人,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帮助当时在赵国当质子的秦国公子异人登上王位,为秦国的发展做出来巨大的贡献。
18、异人说:“那怎么办呢?”
19、不说吕不韦经商之才、治邦之能,先表一表他识人的本领。之所以要赞他识人之才,是因为这项技术是他创造传奇的根本。如果没有这两把刷子,他就不会在人群中发现落寞的秦庄襄王,也就自然没有后来的一切。没有这一切,充其量在历史上多了个"沈万三"而已,绝不会成为那个左右历史发展进程的人。
20、秦国早先地处岐山以西,为戎、狄杂居之地。由于地理和种族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迥别于中原的社会风习:民性强悍、崇尚武功。加上地处西陲,与其他国家交流较少,也就造成了思想文化上的落后状况。比如,战国诸子百家的著名人物,没有一个是在秦国的土壤上培植出来的。所以,吕不韦延揽各国人才,对各种学派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实在是秦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壮举,一件盛事。而反映战国末期各派思想互相渗透、百家合流特点的杂家著作《吕氏春秋》出现在秦国,更是为秦国的统一做了思想文化上的准备。由于吕不韦在文化上进行的这项工作,使秦国可以毫无愧色地担当起统一的大任。
三、吕不韦的故事
1、安国君和一个叫做夏姬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叫做子楚,但是夏姬并不受宠爱,因此子楚就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质子是古代的一种外交手段,一般表示为了获取对方的信任或妥协,而派出皇亲国戚到对方的国家,由于当时秦国和赵国都很强大,因此倒霉的子楚就成了质子)。但期间秦国和赵国多次发生边境纠纷,那么可想而知,子楚在赵国的境遇一定不太好。
2、法家提倡求实,“法后王”(即注重当前现实),反对空谈“法先王”(效法先王)。在《吕氏春秋》中,《离谓》、《当务》、《察今》、《不二》等篇都阐发了这些观点。法家主张法令划君主必须控制权柄和谙熟权术。《吕氏春秋》的《有度》、《慎势》、《具备》、《任数》、《勿躬》、《知度》等篇,就专门谈到以法治国及人君南面之术。
3、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4、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物值得大写特写,他就是生活在战国末期的吕不韦。身为商人的吕不韦,他开创了商人从政的历史先河,甚至说他左右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毫不过分。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天使投资人、最大的投机家,他经商的智谋与手段,即便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值得学习和借鉴。
5、第华阳夫人为什么要同意过继一个王子到自己名下。
6、吕不韦决意从商业买卖转向政治投机。他对异人说:“我家里虽穷,但我想办法去搞千金,为你去秦国游说,让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你为太子。”
7、吕不韦献策说:“大王年事已高,您姐姐华阳夫人却无子嗣,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子傒继位后一定重用秦臣士仓,到时候华阳王后的门庭必定长满蒿野草,萧条冷落。现在在赵国为质的公子异人才德兼备,可惜没有母亲在宫中庇护,每每翘首西望家邦,极想回到秦国来。王后倘若能立异人为太子,这样一来,不是储君的异人也能继位为王,他肯定会感念华阳夫人的恩德,而无子的华阳夫人也因此有了日后的依靠。”
8、现在把吕不韦贿赂华阳夫人,让他在华阳夫人为异人(子楚)鼓吹的内容,以及异人(子楚)本身的信息做个汇总。
9、书编写好后,吕不韦非常高兴,派人把这部书放到秦国都城咸阳的城门上,并且许诺:如果有人能在这部书上增加或者减去一个字,就奖赏他一千两黄金。于是《吕氏春秋》这部书因为“一字千金”,所有人都知道了。
10、如果说,现代一夫一妻,小两口生不出孩子,可能双方某个人必定有问题。但是对于安国君来说,他有20多个儿子(女儿还没算,如果按照一比一来算,恐怕女儿也有20多个),就说明他这个人生育没问题。而华阳夫人生不出来是她自己问题,注定她正常途径无法有子嗣。
11、在治国为政方面,除主张严刑峻法的法治以外,还倡导加强礼义教化。由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有《上德》一篇,其中说道:“为天下及国,莫如以德,莫如行义。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意思是,以“德”和“义”来引导天下,可以收到不用“赏”、“罚”手段而使民心归善、邪恶不生的功效。这种德、刑并用的思想,与秦国专任刑罚的传统有着很大的不同。反映到对东方六国兼并的策略上,也就形成了刚、柔相济的两手:如同对待东周和卫国一样,除使用武力彻底消灭,有时还加以笼络、安抚。
12、在吕不韦的权力鼎盛时期,招纳三千门客著成《吕氏春秋》一书,告示说增改一字赐千金,吕不韦对《吕氏春秋》内容追求尽善尽美,也促成了其集先秦杂家之大成,成为秦杂家的代表作。
13、关于以色事人的结局,后世有诗云:
14、吕不韦首先拿出一大笔钱,买通监视异人的赵国官员,结识了异人?他对异人说:“我想办法,让秦国把你赎回去,然后立为太子,那么,你就是未来的秦国国君?你意下如何?”
15、其因誉子异人之贤,宾客遍天下,常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曰:“异人也以夫人为天!”夫人大喜。
16、而且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吕不韦对其异人(子楚)是烧冷灶奇货可居。而华阳夫人何尝又不是呢?毕竟本来异人(子楚)没资格当太子,现在华阳夫人一番操作下来,如果让异人(子楚)当上太子,甚至成为秦王,那么异人(子楚)必将对他感恩戴德,那么华阳夫人以及他家族在秦国的权势就能够保存。
17、国运日衰、风雨飘摇的卫国,当然留不住吕不韦的心。他要到外面的世界,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18、华陽夫人认为说的很对,抓住机会便对太子说:“儿子异人绝顶贤明,来来往往的人都称誉他。”又哭道:“我不幸没有生儿子,想把异人立为自己的儿子,使后半辈子有个依靠!”太子答应了她,与华陽夫人刻下玉符,约定异人为继承人,于是送给异人丰厚财物,并请吕不韦辅佐他。异人的名望声誉从此在各国盛传。
19、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
20、从此,吕不韦便长住在了邯郸,和异人一起广交天下宾客等待回国做太子,更期盼以后继承王位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四、吕不韦的故事是哪个成语
1、在整齐的形式下,《吕氏春秋》包容了相当繁杂的内容。汉代历史学家班固说它是“兼儒墨,合名法”,清代学者汪中以为它是先秦“诸子之说兼而有之”。确实,参加编写《吕氏春秋》的学者来自各方,带来了各种不同学派的观点。但是,仔细分析《吕氏春秋》的内容,可以看到它还是有自己鲜明的倾向的。它并不是机械地照搬儒家、道家、法家、农家、兵家与阴阳家等的原有观点,而是按照当时的政治需要有所选择和改造。当然,拼凑的痕迹,也是有的。
2、吕不韦当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罪人,奖赏先王功臣,以及对老百姓施行一些小恩小惠。虽说这是历代国王上台后的一套惯例,作为执政者,吕不韦因新君登基,必须例行这套老办法,但是,这对吕不韦来讲,却还别有一番用意,或者说,蕴含着深长的意味。
3、儿子一笑,一字一句地对老子说:“当今之世,拼命种田,出死力耕作,到头来也只能混个吃饱穿暖。若能买到一个国君,让他听我的,就不仅一生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还可泽及后代,我就要做这样的买卖。”
4、那辅佐过两个帝王的吕不韦,为何因嬴政一封30字的信,而甘愿选择饮鸩自杀呢?
5、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6、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做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机生意。他不惜巨资,把作为人质的异人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封吕不韦为丞相,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人物。
7、吕不韦的第一桶金是如何挖到的,至今尚无法考证。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史学家、经济史学者认可的吕不韦的经商理论:一是“贩贱卖贵”,二是“奇货可居”。其实还有第就是“官商勾结”,这是他能够迅速成为巨富的法宝,使他在短时间内一举成名。在阳翟,他是一邑首富,到了邯郸很快成为一国首富。
8、一字千金(拼音:yīzìqiānjīn)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9、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赵姬所生)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10、吕不韦不愧是一位国际级的大商人,他将异人作为投资对象来审视,精明地察觉出异人这一吕不韦是老谋深算的投资大家,他认准目标以后,行动非常慎重?在邯郸初见异人时,他声色不露,只是在心中审度盘算?回到阳翟,他先作调查,搜集有关异人各种信息,经过仔细研究,再三计算核实以后,制定出一个大胆的投资计划,决定将自己的全部资产,投资到异人这个升值空间中去?
11、有人告诉他说:“这个年轻人是秦国太子安国君嬴柱的儿子,名叫异人,正在赵国当人质?”
12、赵姬是赵国的绝色美女,有倾国倾城之貌。她不是吕不韦的正妻,但她对吕不韦绝对地忠诚,以至于她怀上了吕不韦的孩子,还心甘情愿地按照吕不韦的投机阴谋,嫁给了自己并不钟爱的质子异人。而且从没有中断和吕不韦的私情幽会。他们的这种情分一直延续到儿子(秦始皇)长大成人。不可思议的是,吕不韦自知火已烧身,不得不停止和赵姬的私通时,竟将大阴人嫪毐介绍给了赵姬,设想万一有事可以嫁祸嫪毐。而赵姬竟然同意吕不韦的安排,神使鬼差般地顺着吕不韦的意愿亦步亦趋,继续着这种完全畸形的恋情。
13、父亲答道:“一百倍?”
14、吕不韦做的最成功的一单生意,大概就是秦庄襄王,秦庄襄王在赵国当人质的时候,遇到了吕不韦,吕不韦对他十分的好,既出钱又出力就连当时自己最宠爱的女人,赵姬都送给了他,秦庄襄公也不负吕不韦的厚望,成功的回到了秦国,并且继承了王位,这段故事在后世还流传下来,一个成语奇货可居。
15、华阳夫人和安国君要求赵国将公子异人遣返秦国,赵国不肯放行。吕不韦就去游说赵王:“公子异人是秦王宠爱的儿郎,只是失去了母亲照顾,现在华阳王后想让他作儿子。大王试想,假如秦国真的要攻打赵国,也不会因为一个王子的缘故而耽误灭赵大计,赵国不是空有人质了吗?但如果让其回国继位为王,赵国以厚礼好生相送,公子是不会忘记大王的恩义的,这是以礼相交的作法。如今秦昭王已经老迈,一旦驾崩,赵国虽仍有异人为质,也没有资历与秦相国亲近了。”于是,赵王打算将异人送回秦国,但不久后秦赵爆发战争。
16、一字千金的典故:《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的一部政治理论散文的汇编,共26卷,160篇,完成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为秦相吕不韦及其门人集体编纂而成。其内容涉及甚广,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名、法、墨、农和阴阳各派言论,是杂家的代表作。
17、吕不韦的很多观点、做事方法,就是到了现代,仍然是比较超前的。有的成功人士,在他们身上乃至创业的道路上,依稀可以看到吕不韦的影子。吕不韦的确是一个千古奇才,但他利欲心太重,没有像范蠡那样激流勇退,结果落了个自杀身亡的悲惨结局。这也是吕不韦给某些所谓成功人士留下的最可借鉴的教训,最值得三思。
18、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百度。
19、华阳夫人独宠于后宫万千佳丽之间,自然也不是仅凭姿色。此处,华阳夫人也展现了自己极强的游说能力,究竟如何游说不得而知(因为十有八九是在枕边所言),但最终结果为安阳君同意以后立子楚为太子(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適嗣),且请吕不韦教导子楚。
20、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
五、吕不韦的故事是哪一个
1、事情办成了,异人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了异人足够的钱财,还让吕不韦做他的师长,扶助异人?
2、出处:“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3、如今孝文王已经老迈,一旦驾崩,赵国虽仍有异人为质,也没有资历与秦相国亲近了。”于是,赵王打算将异人送回秦国,但不久后秦赵爆发战争。
4、阳泉君赶忙让座施礼,恭敬地表示请教。
5、回到家中吕不韦问父亲:“种地可获利几倍呢?”
6、吕家本就是商贾之家,经营珠宝玉器的行当。吕不韦继承家业后,励精图治,往来各国,他很会做生意,低买高卖,资产成倍的不断增长。
7、国内无望,吕不韦于是出国寻求发展的道路。由于家业的关系,他最先选择的事业是经商,从事国际贸易。吕不韦离开卫国以后,在韩国的旧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大获成功,成为天下数一数二的豪商,被称为阳翟大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以阳翟为总部的商界大鳄。阳翟大贾时代的吕不韦,大概也就三十岁左右,家累千金,富可敌国,往来行商于各国之间,贱买贵卖,事业蒸蒸日上,前途一片光明。
8、这是吕不韦奇货可居故事的一段。
9、其子之兄弟二十馀人,子有秦国之业,士仓又辅之。子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
10、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便流传至今。
11、三年后秦庄襄王驾崩,赵姬的儿子嬴政继位为秦王,由于嬴政年幼便尊吕不韦为相父,吕不韦在秦国的地位无人能及。利用异人进军政界终成为权势滔天,财产不可计数的秦国丞相、秦王的相父,吕不韦奇货可居的这笔买卖算是做成了。
12、在吕不韦生活的年代,卫国已成为秦国和魏国、赵国、齐国争夺的要冲地带。卫国求助于魏国的保护,在魏的羽翼下苟延残喘。卫国没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自夸、自傲,相反,它的风俗还常遭到别国的讥议,有人把卫国以及离它不远的郑国所流行的一种音乐,称为“郑卫之音”,把它归入淫邪的一类,属于糜糜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