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若虚简介
1、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2、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3、而诗人们为什么都喜欢写“生命”的“生”呢?包括著名的“池塘生春草”,还有“白云生处有人家”,当然也有“白云深处有人家”的版本,但是据考最早的版本、最主要的版本,还应该是“白云生处有人家”。
4、一首宋词,短短56个字,却写尽了人之一生
5、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因为他们四个齐名,水平相当,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虽然我们今天无法得知张若虚在当时有多么的惊艳世人,但我们可以从与他并称的其他名人的记载中推断他的星位有多高。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望相似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徘徊一作:裴回)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落月一作:落花)
7、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8、(5)汀(tīng):沙滩。
9、大家好,我是宋振华老师。
10、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1、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约720),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事迹略见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宗神龙(705~707)中,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12、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13、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
14、三十功名尘与土:年已建立了一些功名,不过很微不足道。
15、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16、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17、每个清晨我都盛装打扮,希望有一天丈夫能从边关归来,可是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丈夫却还没有归来的信息。
18、(26)潇湘:湘江与潇水。
19、(14)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20、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二、张若虚简介ppt
1、新乡市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
2、主编:白衣天使副主编:初冬
3、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4、八千里路云和月:形容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
5、(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6、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7、冬晖云霞朗读者编辑部:
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9、丈夫还很年轻的时候就去驻守边关,妻子伫立于楼台之上,遥望着三步一回头的丈夫。穿上了新衣服才感觉到了一丝春天的温暖,梳妆打扮之后推开窗子,寻觅何处有春光。
10、邮箱:544589872@qq.com.
11、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12、(16)离人:此处指思妇。
13、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14、“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15、新乡市艺馨口才艺术中心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17、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18、此诗属于五言长律,共12句,除首尾两联,其他各联均用对仗。
19、朝天(阙):朝见皇帝。
20、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三、张若虚简介及生平事迹
1、叶羲昂:“摇”、“满”二字幻而动,读之目不能瞬。(《唐诗直解》)
2、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3、1905年,进入绵葛轩小学读书。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乙班。1914年6月,论文《名誉谈》发表。1919年2月,成为《清华学报》编辑。1920年,编成诗集《古瓦集》、《真我集》。1923年3月16日,长诗《园内》写定;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4年6月,毕业于科罗拉多大学。1925年1月上旬,参与发起“中华戏剧改进社”;7月,诗《七子之歌》发表;9月,被聘为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筹备专员。
4、张若虚(约670年—约730年),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唐朝诗人。曾任兖州兵曹。
5、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7、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n),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n)。
8、作者:张若虚朗诵:康桥
9、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10、此诗出自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11、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12、上面四句借对外物描写,来烘托女主人公的心境。而下面笔锋一转,又转到了女主人公本人。她幻想着丈夫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回来,于是盛装打扮,等待着遥远的离人。而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该回来的人却还没有回来。夜渐渐深了,她进入了梦乡。但她却陷入了“惟梦闲人不梦君”的新的苦恼中。最后她醒了,重重的长叹一声,“唉——”在寂静的夜里,这一声长叹竟是回声重重。在重重的回声中,她无奈的再次把大门关上了。
13、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14、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15、只说诗作逸失,具体原因我升天入地找了一番确实不可考。。。==我也很喜欢他!!!!但是得此一孤篇可以盖全唐,足矣比起全唐诗收录的某些只有一首的诗人,若虚还是。。。。有优势的
16、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17、春季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桃红李白,而女主人公的心绪却纷乱如麻。忽然从遥远的方向,传来了悠扬的乐声,大约是《折柳》吧!于是她让自己沉醉在其中,让自己的心飞向遥远的边塞,飞到丈夫的身边。
1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9、(15)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20、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
四、张若虚简介及《春江花月夜》的评价
1、王闿运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2、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3、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抬头远望天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来虽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尘土微不足道,南北转战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4、除了崔护、张继,还有一位诗人也很有代表性,他就是初唐诗人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被赞誉为“孤篇盖全唐”,一洗六朝诗风,横绝千古!张若虚生平仅有两首诗传世,正因为这首《春江花月夜》名气太大,几乎无人不知,使得他的另外一首佳作逐渐被人以往,已然无人问津!
5、《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6、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7、河南润泽万家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8、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9、一词压两宋实际上是对岳飞的《满江红》的评价,而孤篇盖全唐则是对《春江花月夜》的高度赞赏。两首词都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特殊历史背景,并且包含了作者的美好期盼与强烈的情绪。用词讲究,内容并非是华丽辞藻的简单堆砌,相反每一个字都是对作者灵魂的表达。因此后人们对这两首词赋予的极高的评价,那就是所谓的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
10、“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11、有一年春天,张若虚站在江边赏月,旁边就是江水与大海的交界处。看着从海面上慢慢升起的月亮,他不禁联想到了人生的哲理,同时作为游子的自己又想起了家乡中思念不已的爱人,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春江花月夜》。
12、(28)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13、来稿如不许改动请加以说明,未说明者视为可以做形式上的修改,字数控制在300——1500之间。
14、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张若虚的这首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目前具体的创作背景已不可考。
15、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16、(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17、“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望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18、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19、月裴回: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20、胡应麟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
五、张若虚简介及《春江花月夜》
1、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2、这个“共潮生”的“生”字,后来张九龄也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他们为什么都是“生命”的“生”,而不是那个“升起来”的“升”呢?我们说“半个月亮爬上来”,“月亮升起来”,一般说的都是“升国旗”的“升”、“上升”的“升”。
3、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4、/山水自然——春江花月夜/
5、但于我而言,在这种看似豪迈的背后,我分明感受到诗人欲罢不能、欲语还休,却无可奈何的凄楚与苍凉,以及对那份业已逝去的情感的的无法释怀,所有的失意之苦,相思之痛,以及那份对感情的执着,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惆怅,都化为了一句“你若无心我便休”,那苦楚,又岂是一个“心碎”所能表达?
6、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7、贺兰山:贺兰山脉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
8、“白云”四句总写在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9、李攀龙:绮回曲折,转入闺思,言愈委婉轻妙,极得趣者。(《唐诗选》)
10、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11、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12、所以一句“海上明月共潮生”,首联开篇,在不经意之间就赋予了最重要的那个意象——“明月”以一种拟人化的生命与灵魂。正是这样的明月才可以与人类的精神、与人类的灵魂、与人类的生命面对面,使之成为这首《春江花月夜》中,当然后来也成为中国诗词文学,乃至整个古典文学中最丰富、最经典的意象。
13、新乡市教育系统经典诵读团
14、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15、(29)乘月:趁着月光。
16、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17、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18、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