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板桥写竹的诗
1、郑板桥的《竹石》一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追求清廉正直,不为浊世之风污染的高尚情操.
2、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
3、署“乾隆癸酉(乾隆十八年1753)”。“相翁年学老长兄政”,“板桥弟郑燮写”。钤“郑燮”白文、“七品官耳”白文、“直心道坊”朱文、“郑为东道主”白文等印。
4、竹子是郑板桥一生的知己,有的时候,他将自身都化作了竹子。在仄韵诗《竹》中,他写道:“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体现出一种洁身自爱、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让别人投其所好、拉其下水的风度与骨气。爱竹、写竹、效竹,这种情怀值得今人称赞。
5、诗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6、译文: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7、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8、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9、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10、释义:竹子深深的屹立在青山之中毫不放松,原来是由于根深深的扎在了岩石之中。
11、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12、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13、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14、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下年一作:明年)
15、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侧面描写他的人生经历来渲染
16、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17、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18、郑板桥的竹风韵超然,首先得之于喜竹爱竹。他认为竹子坚强:不管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都是身板挺直。青青郁郁,竹子“虚心”:不论山野巨竹还是房前青枝,都是空心如从不妄自尊大。竹子有“节”:经得起磨难不“变节”。竹子的风格与板桥的脾性契合,物我交融。
19、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所依赖的就是竹的坚韧无畏。而作为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咏物诗来说,竹也是郑板桥人格的化身。即在生活中,郑板桥自己就像竹一样,面对恶势力的种种打击,依然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高尚情操。实际上古代的文人墨客,绝大多数也都如此。
20、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
二、《竹》郑板桥诗句
1、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2、《篱竹》清:郑板桥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3、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4、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5、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6、译文: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7、喜欢请点赞分享朋友圈也是一种赞赏Themoreweshare,Themorewehave
8、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竹子又化身心系民生的仁者形象,“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似乎让人听到了郑板桥深夜的感叹,我虽是一个小小县令,但“位卑未敢忘忧国”,觉得那萧萧竹声犹是百姓的哀吟呢。一枝一叶化作了千家万户,他们的悲喜都与我能否解民忧、惠民生有关啊。
9、款识:两枝老干无多叶,让尔新篁正展翎。铁骨霜皮终有用,他时留取造柯亭。板桥郑燮写。乾隆甲申。
10、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2、题识:扬州鲜芛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板桥郑燮画并题。
13、《题画竹》清:郑板桥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14、画根竹枝扦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
15、下面的“分享、收藏、赞、在看”请点一点
16、到了《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时,郑板桥仍对竹子念念不忘:“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为民请愿,乌纱可以不要,即将归去,只有诗书一囊,清风两袖。而这时伴随我的,还是那一枝清瘦之竹,与我独坐江上。这一瞬间,郑板桥仿佛化作了唐代柳宗元笔下“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严正清苦,甚至有些凛然不可侵犯之感。
17、《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8、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19、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20、出自:清代·郑燮《题画竹》
三、郑板桥写的《竹》的诗
1、艺术道ID:yszdao
2、郑板桥在《郑板桥集·题画竹》中说:“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这里的“生”,指竹的外部形象;这里的“神”,则是内在气质。形神毕肖,移情予物,托物寓意,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3、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4、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5、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7、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8、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9、郑板桥的竹画与竹诗,风韵超然
10、正如他在《竹石》一诗中所写的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2、题识: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而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板桥老人郑燮。
13、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14、释文: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运笔,又是一格,其实手中之竹,又不是意中之竹也。步步变相,莫可端倪,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独画云乎哉?
15、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16、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诗人,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生酷爱写竹、画竹。他写的咏竹诗意境隽永,蕴涵着很强的哲理性,在古代咏物诗中独树一帜。
17、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18、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19、而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竹子又化身心系民生的仁者形象,“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似乎让人听到了郑板桥深夜的感叹,我虽是一个小小县令,但“位卑未敢忘忧国”,觉得那萧萧竹声犹是百姓的哀吟呢。一枝一叶化作了千家万户,他们的悲喜都与我能否解民忧、惠民生有关啊。
20、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晚年曾在一幅《竹石图》中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了40年的竹子,终于悟出绘画须去掉繁杂提炼精髓的道理。
四、郑板桥写竹的诗有多少首
1、郑板桥在《郑桥桥集·题画竹》中说:“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这里的“生”,指竹的外部形象;这里的“神”,则是内在气质。形神毕肖,移情予物,托物寓意,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2、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3、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4、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5、无论是刘禹锡的“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依”,还是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亦或是杨万里的“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无一不彰显了竹深厚的文化意蕴。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竹石》,便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咏竹诗。
6、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7、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
8、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9、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10、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11、郑板桥曾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一生以竹为伴,在自家门口种了许多竹子。夏天,他在竹林中放一小床,躺着看书、赏竹、嗅竹。秋冬,他将竹竿截成小段,做成窗棂,再糊上白纸。风和日暖时,一片片竹影映在窗纸上,宛如一幅天然竹画。
12、从写法来看,《竹石》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值得注意的是,郑板桥这首诗,虽然是在咏竹,但通篇却无一“竹”字,然而让人读后的感受,却又句句有竹。因此除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竹坚韧顽强的品质,及作者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人格追求和处世态度外,其艺术水平也很高。
13、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14、郑板桥在一首题画诗中写道:“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求人不如求己”这本是一句家常俗语,但一经和画面上竹园四周的竹篱笆联系在一起,便使这浅近的生活哲理意味更浓。还有一首诗云:“新栽瘦竹小园中,石上凄凄三两丛。竹又不高峰又矮,大家谦退是家风。”在人欲横行的官场中,诗人深感人世间卑污甚多,便转而在大自然中寻找做人的真谛。面对互相“谦让”、决不争强出头的短竹矮峰,诗人的心绪是很不平静的。
15、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16、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晚年时曾在一幅《竹石图》中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17、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18、虽然一尺让他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19、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20、译文:一节又一节,上千的枝条积攒着无数的绿叶。我不会去开花,免得找来野蜂与蝴蝶。
五、郑板桥写竹的诗还有哪些
1、竹石郑燮yǎodìngqīngshānbùfàngsōng咬定青山不放松,lìgēnyuánzàipòyánzhōng立根原在破岩中。qiānmówànjīháijiānjìn千磨万击还坚劲,rèněrdōngxīnánběifēng任尔东西南北风。
2、郑板桥独创写意,著意趣味.有画竹兰之特色.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秃的作品.
3、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4、余家有茅屋三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阳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是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我家里有三间茅草屋,南面种着竹子,夏天新竹刚刚开花,绿色的阳光照进来,在里面放一个小床,非常凉爽舒适。秋天冬天,取围着的屏风的骨子,端掉两个头,横着放当作窗棂,用薄的洁白的纸糊上,风和太阳暖,冻着的苍蝇碰到纸上,冬冬的作小鼓的声音。这时候一片零乱的竹子影子,难道不是天然的图画吗?凡是我画竹子,没有老师的教授,大多数是从纸窗户白墙壁太阳光月亮影中得到的。
5、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6、郑板桥写诗,题画诗很多,我最喜欢的这几首,写竹诗立根原在破岩中到任尔东西南北风。
7、和衙斋卧听潇潇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到一枝~叶总关情,和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想来夜间思到画到生时是熟时,我最喜欢,第一如任尔东西南北风,写竹实写做人骨气。由竹想到人民疾苦,难能可贵。≡,大道至简,由画竹写做人光明磊落。还有传说是他写的。
8、首先,诗的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板桥便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长环境恶劣,却坚韧顽强、挺立峭拔的翠竹形象。它的意思是说,竹紧紧咬定了青山就势不放松,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石缝中。众所周知,“咬”这个动作,它是需要付出力量的。
9、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10、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11、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12、最为爱竹之人,应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郑板桥,他中进士后曾历任河南范县、山东潍县知县,素有惠政。
13、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14、题识:石虽不言,爱此新竹。竹不能言,爱此山麓。老夫满袖春风,为尔打成一局。板桥郑燮,乾隆壬午秋七月。
15、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16、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17、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18、收藏国际ID:shoucanggj
19、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20、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六、郑板桥写竹的诗
1、独树一帜是说在这三方面有不同寻常的作法。他的诗不屑于使用俗语,而且多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他最擅长画竹子,他作竹不仅是写神,而且是为竹写生,因而作的竹体貌疏俊,风格劲健,形神具备,意象孤高;他的书法则用隶书融入行楷,创出所谓的“六分半书”,写字如画兰,形体多样,潇洒自然,自成一家…
2、历代古画高清图9000张
3、它出自清代诗人郑板桥之手,是郑板桥为自己所画的竹石图,而创作的一题画诗。在这首诗中,郑板桥便是着力表现了竹坚韧顽强的品质,并在其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竹的坚韧顽强,逐渐转变为作者的人格追求及处世态度。
4、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5、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6、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7、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8、郑板桥一生写竹、画竹,更酷爱咏竹。他笔下的竹诗意境隽永,蕴含很强的哲理性。我们常常提笔做文时,会想到他的“删繁就简三秋树”;临窗习字时,会想到他说过“不做前人墨奴”;心情郁郁时,会想到“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翻阅他的诗词文章,隔了200多年的时光,体会他的所思、所惑、所感和所悟,竟然还是如此亲切。
9、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